2014浦江创新论坛:协同创新 共享机遇

发布时间:2014-11-14 作者:上海科学院

  
 

 
 

 

图为2013年浦江创新论坛上嘉宾演讲。
123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4年浦江创新论坛将于10月25—26日在上海东郊宾馆举行,以“协同创新 共享机遇”为主题,邀请了来自全球的80余位政坛精英、企业巨头和学界巨匠相聚黄浦江畔,共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与发展。
2014年浦江创新论坛由“1+1+8”三大部分构成,即一个全体大会、一个主宾国论坛、八个专题论坛。俄罗斯和我国黑龙江省受邀担任本届论坛的主宾国和主宾省。主宾国论坛于10月25日下午举行,主题为“加强中俄地区间科技创新合作”; 区域(城市)论坛以“追求品质:创新提升城镇化质量”为主题。

主宾国论坛
加强中俄地区间科技创新合作

俄方与上海企业有巨大合作潜力
俄罗斯联邦驻上海总领事 安德烈·斯莫罗金

中俄两国多年来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进行合作。两国的领导者都非常注重培养国内和国际创新产业。
过去数年间,俄罗斯高度重视对创新产业的扶植。我们将建立并完善支持创新产业的基础设施,调整法律法规,增强国营企业和私营企业在促进和支持创新产业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改善现有条件,创建新的技术园区。仅在2007-2013年,就有13000个创新项目得到扶植,总金额超过7000亿卢布。
俄罗斯在创新领域的发展已取得长足进步。过去数年中,由我方研发的先进技术由864项扩大至1429项,在制造领域使用先进技术的比例大幅增加。我们已建成共享网络,覆盖联邦高校、国家研究机构和顶尖科研院所。
目前,中俄两国有100多个合作创新项目,其中一部分就在华东地区施行。项目包括生物技术、新材料生成、绿色节能技术、高能物理、化学及石油化学、汽车制造、仪器制造及自动化、电子及信息等领域。
毋庸置疑,中国已经成为亚太地区科技创新的领军者,而上海是中国在创新领域的动力保障之一。俄方与上海企业在飞机制造、航空科技、原子能、信息技术、造船业等多个领域具有巨大的合作潜力。
不久前,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先生访俄期间,两国破纪录地签订了近40个合作协议。在已签订的协议中,涉及到中俄两国大型银行间的信贷合作业务,有业务面向科技创新。令人振奋的是,我们两国将促进科技创新合作。这一合作势必前程似锦,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中俄两国的国计民生。我们要做的,就是更加积极地将这些政策落实到位。

创业者论坛
青年创业:让青年成为变革领跑者

专题诠释:青年是创业者的主体,他们怀揣激情和梦想投身创业大潮。每个创业者都付出辛勤汗水和投入宝贵资源,但成功的总是少数幸运者。他们及时、准确把握了自身优势,与时代脉搏相契合,受益于变革,进而成为下一轮变革的领跑者。是什么成就这些领跑者的“幸运”?也许创业者的激情、激励创业的环境、切合实际的知识和创意、适时的资本都是成功密码中的重要参数。本专题试图通过案例分析总结创业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梳理成功创业者所具备的素养、探讨激发创业动力的政策措施、培育和提供各种创新创业载体,让更多的青年投身创新创业中来,并获得创业成功。

分享年轻创业者的经历和感受
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 朱正红

由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协办的创业者论坛已是第三年举办。今年,我们将把目光聚集到创业者本身,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创业者,分享他们的经历和感受。
俄罗斯联邦斯科尔科沃工业园区总经理Renat Batyrov、浦发硅谷银行行长Dave Jones(蒋德)将各自讲述俄罗斯、美国的创业环境,并提出他们对于青年创业的建议和期许。新一代的创业明星——PPTV创始人、总裁姚欣和触宝科技CEO  王佳梁将带来他们的创业故事,为创业者们提供经验分享。
本次创业者论坛也是第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上海赛区)暨2014“创业在上海”创新创业大赛的颁奖仪式。本次大赛自4月启动以来,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从国家到地方,各政府部门全力支持,科技创业者、投资人、企业家、园区孵化器和科研工作者积极参与。历经4个多月比赛,最终235个团队和企业从全市2000多个创新创业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2014上海创新创业大赛的优胜者。

产业论坛—新材料
迎接变革:产业转型升级新方向、新业态

专题诠释:材料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衡量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技术高度密集、产品附加值高的新材料产业,对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起决定作用。本次分论坛以节能环保、新能源产业市场需求为导向,探讨多功能智能化功能材料、低成本高性能结构材料的发展趋势,及材料制品的环境协调性技术。旨在以“料要成材,材要成器,器要好用”的思想理念统领产学研用合作过程,构建和谐高效的技术开发和产业转化机制与模式,促进新材料及其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研企协同创新链的形成和完善,不断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

建议政府促成更多“联合创新”
陶氏化学亚太区首席技术官 姚维广

加强全社会的合作、产研学结合、整合产业链进行协同创新,有助于中国成为创新大国。政府可以在“联合创新”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引导企业在节能环保等重要领域的创新,通过搭建透明的沟通平台,及时为相关企业提供信息,促成“联合创新”。
在市场竞争中,大家往往谈的最多的是商业模式创新,实际上研发创新的过程自身也需要创新。对陶氏来说,携手下游客户甚至整个产业链开展联合创新,是对创新模式和商业模式的一次大胆探索和重新塑造。通过联合创新,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的需求和变化,把握市场先机,与客户一起取得成功,为整个产业链创造更大的价值。
位于上海陶氏中心内的客户创新中心,是企业推动产业链联合创新的写照。在这里,客户对正在研发的产品可以有直观的感官体验,比如口感和触感。通过让客户深入参与研发的过程,影响研发的方向,陶氏拉近了与客户的距离,了解终端用户喜好,而不再只是这些品牌背后默默无闻的材料供应商。

政策论坛
政策引导:激发市场创新活力

专题诠释:创新是一个经济过程,创新的效率取决于资源配置的效率,创新的成败最终决定于市场的选择。创新过程又存在着市场失灵的风险,政府需要通过制度、规范和政策等手段,实现对创新过程的高效治理,为培育创新环境、形成优良创新生态提供公共物品。在强调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政府在激励创新、保障市场高效运转过程中的活动空间和着力点在哪里?财税政策工具如何才能发挥激发市场活力的作用?如何促进企业公平竞争和知识产权保护?如何创新科技计划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以及科技评价制度在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舞台上的主角的同时,激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入协同创新的过程,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优化?

深化体制改革 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王元

近年来,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党中央国务院加快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和改革措施。这为上海市完善科技创新制度环境、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优化了政策环境、指明了改革方向、提出了发展目标。
为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效率,党中央、国务院已批准由科技部和财政部提出的中央财政科研资金管理改革方案,其基本要义是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强各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的统筹协调,政府部门不再具体管理项目,成立战略与综合评审委员会和专门的管理机构,并健全科技报告、信息系统等基础管理制度和长效机制。
为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采取更加普惠性的财税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建立企业研发机构,鼓励面向企业需求的产学研合作。
为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以成果处置、收益为重点修订《科技成果转化法》,改革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鼓励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创新人才双向交流。
这些改革和政策措施,特别是与上海正在推进的以自贸试验区为载体的经济体制改革相结合,将有利于推动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

区域(城市)论坛
追求品质:创新提升城镇化质量

专题诠释:从土地导向的城市化转向人口导向的新型城市化,需要多维度的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战略创新。本论坛针对中国新型城市化中的人口、土地、资金、管理四大问题,讨论创新对于提高城市化质量的作用,交流国内外的先进理念、方法和最佳实践,展开智力碰撞,为政府提出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绿色创新长波背景下的城市建设
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 诸大建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上将可持续发展与传统的康德拉季耶夫创新长波结合起来,提出世界科技创新正在进入第6次创新长波。里夫金提出的第三次工业和零成本社会,实际上是绿色创新长波的具体表现。这个发展阶段以可再生能源替代、资源生产率革命、制造业服务化、协同经济或共享经济为内容,到2020—2030年左右要形成绿色经济和绿色发展的新气候,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等传统的经济型全球城市正在向新型的绿色全球城市转型。
在绿色创新长波背景下,上海需要将绿色创新纳入建设世界级、综合性全球城市和全球创新中心城市的发展战略,甚至是战略的中心地位。上海可以运用创新城市理论中的“3T”(Technology,Talent,Tolerance)原则,发展绿色科技创新、集聚绿色创新人才、强化绿色创新环境。
加强绿色创新,可以提高上海城市发展质量,建设经济能级与生活质量相得益彰的全球城市。当前,上海许多资源、环境、生态指标逼近甚至超过生态承载力,通过绿色创新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实现新能源变革,可以破解上海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生态等紧约束,实现绿色经济长波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消耗的绝对脱钩,为中国到2030年的新型城镇化提供示范。

产业论坛—先进制造
迎接变革:产业转型升级新方向、新业态

专题诠释:面对“新工业革命”预期,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产业发展战略,以抢占未来制造业的全球领先地位。平台技术和平台型企业是新工业革命产业生态环境系统的主导力量,在不断变化的动态市场环境中及时获得个性化产品需求信息,并快速提供动态柔性的制造技术与服务能力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新的工业模式将促使产业组织结构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产业生态转变,在不断削弱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比较优势的同时,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
本次分论坛围绕先进制造产业发展需求,探讨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企业生产物流管理以及人机交互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促进设备、知识、管理和技能等生产要素的信息化融合,以降低生产成本、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提升产品竞争力。加快“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步伐。

利用机器人实现制造模式变革
新松集团总裁、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长 曲道奎

全球正面临制造模式的变革,中国现在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产销国家,我们应抓住这次新工业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同时利用机器人实现制造模式的变革,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过去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模式是将机器人作为一种高端机器,现在则更多地将机器人作为智能装备来发展,完全集中于“智”,从软件到硬件,从数据到网络,从传感到智能,实现核心技术的制高点。新松未来的产业架构可以归结为‘三智一特’:智慧工厂、智慧城市、智慧生活和面对国家需求的特种应用。

卓越的设计将影响企业命运
世界著名设计师、江南克拉尼设计院总设计师 克拉尼

中国的改革走到了创新的关键时候,一味的拷贝和模仿已走到尽头。当下,产业需要创新,城镇需要创意,设计需要革命。为了加快提升设计水平和产业层次,引进世界顶尖的设计理念和设计人才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最迫切的任务之一。
一个卓越的设计将影响企业的命运,中国的企业要快速稳健发展,必须有好的创意。成功地将艺术与科技完美结合,必定会掀起一场影响企业命运的风暴。我们在中国建立了江南克拉尼设计院,将为中国经济贡献创意。

企业论坛
开放创新:企业的全球视野

专题诠释:在创新全球化布局背景下,技术、知识、信息、人才、资本等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流动,影响着全球创新版图的变迁,并不断给世界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企业寻求和利用全球范围内的创新资源,与世界各地企业、研发机构、高校的紧密联系和开放性合作,会为自身带来互补的技术优势和良好的创新效率。面向全球的开放式研发和创新,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利器。企业如何围绕产业链和价值链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创新资源,如何创新研发的国际合作模式,如何吸引风险资本支持创新活动,如何解决跨国合作中的知识产权问题都是企业发展要关注的问题。

善用创新资源 提升核心竞争力
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干锦

由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企业论坛,致力于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贡献思想火花。近年来,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资源在全球流动,深刻影响着全球的创新版图。作为市场的主体,如何善用资源,开放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日益受到企业高度关注。
创新创业是张江发展的精髓。经过22年发展,张江园区以浓厚的创新氛围、多元的人才积淀、强大的创新平台,吸引了众多大型科技企业和中小型创新企业聚集,诞生了一个又一个代表国际水准、国家战略的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
未来,张江将进一步汇聚最前沿的科技产业和研发机构,汇聚最活跃的创新、创业力量,汇聚最强劲的金融资本、交易力量,汇聚最创新、最有效的服务体系,全力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加快向“建设国际一流的创新科技园区”战略目标迈进。

文化论坛
信任:社会网络与创新伙伴

专题诠释:协同创新是不同创新主体结成创新伙伴,分摊创新风险,共享创新收益的过程,需要创新主体之间的紧密合作。在合作过程中,不同创新主体逐渐建立起彼此的信任与合作的规范,并在此基础上积聚“社会资本”形成“创新社会网络”。信任是创新社会网络的基础,也直接影响协同创新的效率。在“信任危机”、“诚信缺失”等字眼频繁出现于刊物或媒体时,我们应该深入思考,信任对创新绩效有什么影响?民族文化差异如何影响信任关系的建立并进而影响创新的表现?怎样协调创新成果的利益分配,促进创新利益共同体的自发形成?怎样通过创新文化建设和激励措施设计,增强创新主体协同创新的动力?

为创新创业营造更好的文化环境
车库咖啡总经理 苏菂

说到创新文化问题,政府、企业应营造环境,让年轻人更多地交流并流动起来。车库咖啡的建立,就是为了让年轻创业者聚集在一起,相互交流,并获得更多与项目投资人交流的机会。
大企业与小企业的交流也非常重要。中关村是20多年前规划的,那批早期成长起来的创新型企业,规模已很大,他们的发展带动了创新型小企业的成长。中关村的许多企业都很活跃,经常分享经验,形成了相互激励和影响的氛围,这就是创新文化。
政府、企业还应促进创业者的流动,并降低创业成本。最近,我在参与打造“创业社区”,在北京、上海、广州率先建立这样的社区。以上海徐家汇的“创业社区”为例,今年底建成后,全国各地有志于在沪创业的人可以来上海,以较低的价格租用社区大楼的办公室和宿舍。它们在一幢楼内,创业者住楼上,下楼即可办公,楼内还有娱乐休闲场所。这使得企业初创成本大幅降低,让各地年轻人在“创业社交”环境中更愉悦、更便利地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潮。

未来(科学)论坛
拓展认知的疆界

专题诠释:因为科学,现代世界迥异于往昔的世界。通讯、计算机、互联网、核能、遗传工程,极大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科学家的探索,上至浩瀚无垠的宇宙,下至量子力学定义的极微小“诡异”领域;从颠覆时空的互联网,跨越至渗透所有领域的大数据;并正在将对自身的认识,从哲学家的思辨,回归至对大脑的科学分析。所有这些,都已成为当今科学发展最具吸引力的重大领域。

科学是无止境的前沿
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玉良

科学探索永无止境。在科学研究自身规律和经济社会不断出现的巨大需求的推动下,其前沿会不断拓展,形成新的研究领域和新的突破。而新的发现、思想、概念和范式的产生,又会反过来促进科学领域系统性研究的发展,从而构成了当代科学研究蓬勃发展的大观,使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
正如美国著名的科学史学家杰拉尔德·霍尔顿所说,“从科学实验室开始的一系列活动,能够引起神话般的巨大进步和突然事件的发生”。希格斯粒子的疑似发现,让我们更加逼近物质本元和宇宙起源;首个“人造单细胞生物”的创造,开启了合成生物学时代;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建成和运行,为研究宇宙起源和物质质量来源提供了重要保障……
尽管如此,人类对世界的探索和自身的认知仍十分有限:对宇宙起源的寻根之旅才刚刚启程; 探索脑的高级复杂功能的奥秘没有穷尽;大数据开始渗透至所有研究领域,成为产生新的研究范式的催化剂。未来科学分论坛邀请国内外著名科学家,围绕大宇宙、大脑、大数据等三个中心议题,探讨科学前沿的奥秘。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