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导航,科技特等奖站到站啦

发布时间:2017-05-11

       3 月22 日下午,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友谊会堂举行,奖励并表彰了为上海科技创新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创新成果和个人。由上海产研院协同研发的“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项目因创新成效显著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产研院超额完成任务成为申报主打领域
       2012 年起,上海科技奖恢复设立特等奖,但其间特等奖时有空缺。此次由产研院协同研发的“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项目之所以获此殊荣,源于其在核心算法、基础产品以及特色应用三个技术层面所取得的重要突破。
       产研院信息通信部副主任蔡雪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项目是从2012 年开始进行的,我们主要承担了北斗在智能公交这一部分的研发,当时我们的项目目标是将北斗智能公
       交覆盖整个浦东地区,收集3800 辆公交的实时数据,每10 秒更新一条,并且预报误差不超过1 分钟等。其实,我们在项目最后阶段早已超过了这一预期目标,比如收集了12000 辆公交的实时数据、预报小于15 秒等。”
       正是因为上海产研院超额完成任务,充分通过“智能公交”这一载体体现了北斗导航技术的成果转化应用,并服务于民,所以在之后项目申报上海科技奖的过程中,“智能公交”成为了主打介绍领域。“其实,最初我们是想申报科技进步一等奖,后来专家组评委认为我们的项目有条件、有能力冲刺特等奖,就被推荐申请了特等奖。”蔡雪松说。
智能公交体现北斗技术成果转化
       事实上,早在产研院成立之初,“智能公交”就已立项成为当时产研院示范项目。蔡雪松说:“智能公交是非常能体现北斗导航技术成果转化产业,服务民生的一个集成创新项目。这是该技术的突破口,也体现了我们产研院坚持面向产业开放创新的理念。”
       2011 年底,作为项目负责人,蔡雪松带着5 个人开始了太阳能公交电子站牌的研发。其后不过5年多时间的光景,团队便从5 人壮大至40 多人。智能交通平台在扩大,服务对象在增多,服务内容也在增加。智能交通工程中心甚至自主建设了一套完整系统,以进行“智慧城市”中各项技术研发。
       在联合承担“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项目的两年间,蔡雪松的团队受到了各方领导们和行业的高度重视,但随之而来的是巨大压力。不同于其他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只需待在实验室即可,蔡雪松需要带着队员们在高温天的户外,进行电子站牌的设计、安装、调研、维护等工作。又因为公交通常在白天运行,夜间休息,所以他们还常常需要加班加点,在夜间继续作业。为此,当时申报奖项时,蔡雪松团队提供的多张图片材料均为夜间拍摄。
       “但这些辛苦是值得的。当市民对我们的站牌给予认可时,当我们的技术真正用之于民时,这一切都是有意义的。”蔡雪松说,“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设置在樱花路上的一个站牌曾因太阳能板被树枝遮挡,无法获取足够光照维持正常工作,后来小区居民就自发联系环保工人,修剪遮盖站牌的枝叶。因为市民觉得电子站牌确确实实减少了他们的等车时间,增加便利。”
未来将继续在“智慧城市”领域发展
       在采访过程中,蔡雪松多次提及了“团队合作”以及“产研院扶持”的重要性。“我们部门是项目的牵头方,但也少不了产研院其他部门的共同研发,为平台提供支持。比如产研院锂电池研发平台提供了安全锂电储能系统,半导体照明研发平台提供了新型显示材料。”
        而团队凝聚力同样也是项目成功的关键。蔡雪松说:“团队成员虽多为年轻人,但踏实、努力、肯吃苦。而且我们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个月大家还会举办集体生日会,一起吃蛋糕、分享工作中的心得体会。这次能获得科技奖特等奖对于我们团队的工作是一份肯定,对于产研院的定位也是一种认可,激励了我们将继续坚持以应用技术转化为主的开放创新的发展理念。”
        未来,蔡雪松的团队将继续在“智慧城市”的研发领域内,利用北斗导航技术,除了持续研发如LED、LCD模式的电子站牌等智能交通后续产品外,还将开展其他方面的技术研发,比如智慧灯联网,即运用北斗导航技术授时的功能和物联网技术,让路灯不再只是照明,而是具备空气检测、路面人流检测、传感、摄像等多功能。采访的最后,蔡雪松说:“从4 月起,我们将与行业协会、公交公司等一起开展公交智慧站牌设计大赛,让更多市民参与公交信息服务,让智慧站牌成为上海的一张新名片,具备服务、创意、特色为一体,也为了智能公交今后走进更多国内其他地区打下结实的基础。”(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