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共享”孵化出创新社区 上海产研院一家创新中心以独特创业服务模式成风投目标

发布时间:2014-09-09 作者:上海科学院
 “技术共享”孵化出创新社区
上海产研院一家创新中心以独特创业服务模式成风投目标
2014年9月8       来源:文汇报 1版要闻        记者  许琦敏
      为创业企业提供服务,一直被看成“公益性事业”,因为初生企业无力购买各种服务。可上海产业研究院杨浦智能产品创新中心却尝试走一条可盈利的道路:在为初创企业提供共性技术平台服务的同时,利用企业研发的技术升级平台,开发出一系列市场需要的解决方案。
如今,已有风险投资看中了该中心的运营团队:这可能发展出一种具有增值潜能的新业态——创业服务业。

共性技术也可“利滚利”
  这家创新中心位于国定路上,是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诸多孵化器中的一个。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江烨介绍,3年前,这支平均年龄不过30岁的年轻团队之所以能够中标孵化器运营项目,凭借的就是他们的技术能力。
上海产研院麾下既有大量行业研究所,又有集成电路、软件等工程中心,在多年来承担国家项目中,沉淀下了诸多共性技术。项目完成,技术束之高阁,一直是传统科研体制的弊病。产研院院长钮晓鸣认为,这些技术犹如沃土,若将充满活力的创业企业“撒”在上面,则可能开出各种创新的花朵。
创新中心恰好为这种尝试推开一扇窗。辞去教职创业的马锬,在选择孵化器时,一眼看中这里的技术平台,“其他专业孵化器提供的技术平台,就像去网吧上网,只是提供设备使用,但这里还配备工程师,帮我一起解决问题。”进驻三年,他的企业已研发出5款新产品并实现批量生产,销售额已超过100万元。三年来,创新中心内企业已累计完成合同产值近亿元,吸引风险投资约3500万元。
企业产生的技术,能否为平台所用,为后来企业所用?这会碰到知识产权归属的难题。创新中心副主任孔繁荣说,难题可以解决:取得企业同意后,通过工程师的改头换面,新技术就能以共性技术的形式,反哺平台。
3年间,共有200多个创业团队从中心毕业,留存下1000多项技术。利用这些技术,中心的工程师团队又发展出了两三个系列的研发平台。依靠这些平台,中心先后拿下了“杨浦区人才舆情分析”、“科技情报动态分析平台”等大数据研发项目。

公益服务展现未来商机
  尽管目前创新中心拿下的还只是政府项目,但已有几家风险投资公司从中嗅出了未来的商机:孵化器运营管理也可能走出盈利之路。
这种技术平台“利滚利”的模式,现在已引来周边专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的关注,有孵化器希望将创新中心的服务引入自己园区。“我们正在搭建云平台,将服务辐射出去。”孔繁荣说,其实,现有平台只需加以调整,就可以服务不同行业,比如文化创意、食品安全追溯。
然而,要让风投下决心掏腰包,创新中心还碰到一个难题:可否抛开“体制内”身份,实现完全的企业化运作?孔繁荣告诉记者,目前中心的运营费用来自政府购买服务,若能通过经营,实现“收支平衡”,对整个团队而言,则向完全市场化迈出了更坚实的一步。
钮晓鸣认为,或许在跨出这一步之前,还可以将现有模式再加以发展。比如,平台除了留存技术,还可尝试聚集企业,形成创新需求“一呼百应”的创新社区,“相对于传统的科研院所承接项目的创新模式,创新社区是一种更前沿的创新组织模式,将有更强大的生命力。”